防青少年赌博上瘾应该从手机赌博抓起

防青少年赌博上瘾应该从手机赌博抓起

导读:近年香港赌客上网参与赌博活动赌钱技巧,已相当普遍。

东华三院平和坊近月也有调查指,在有赌球经验的受访青少年中,约三分之二称常用手机应用程序赌球。

世界杯如火如荼地进行,青少年赌博问题也受到关注。

特别是今时今日,想参与赌博,已不必抛头露面前往投注站。

透过网络,就可随时随地快速落注。

但方便之余,也让人忧虑网上赌风一旦盛行,会否令更多人「赌博上瘾」,不能自拔。

近年香港赌客上网参与赌博活动,已相当普遍。

东华三院平和坊近月也有调查指,在有赌球经验的受访青少年中,约三分之二称常用手机应用程序赌球。

网上赌博的吸引力,已受到各界关注。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在2017年发表研究报告(理大研究),就提到受访香港青少年参与网上赌博及网上博彩游戏的原因,包括可隐藏身份、方便及有效率。

有香港研究指出,网上赌客成为「危机赌徒」及「病态赌徒」的风险比传统赌客更高,分别达1.5倍和3.2倍。

一般来说,病态赌徒的主要特征,在于赌徒因为赌博而失去自制能力,以致扰乱日常生活的其他重要范畴。

不过,即使网上赌博或较易成瘾,也有声音主张不宜过分夸大问题的严重性。

2接下来会出现一个关卡的选择项,这个时候呢,我们选择第一关。

例如哈佛大学医学院就有一系列与欧洲大型博彩网站bwin合作进行的研究,两年内收集和分析数以万计体育博彩者和网上赌客的数据,指绝大多数赌客只会偶尔为之,只有大约一至五个百分点较为沉迷其中。

回到香港,虽然马会的总投注额创新高,但参考理大在近年分别做的多次同类型研究,香港青少年的网上赌博参与率其实呈下跌趋势,由2001年的4.6%跌至2012年的1.2%和2016年的1.0%。

观察上述数字,是否说明社会对于网上赌博的问题,过分忧虑?在2016年一份由澳洲学者撰写的研究,首次尝试从实证方式证明不同的上网方式,诸如计算机上网、手机上网或平板计算机上网等,会构成程度不一的赌博危害。

该研究数据来自逾4,000名完成线上调查的澳洲受访者,研究团队透过设计问题将他们归类到不同的赌博类型中,分别是线下赌博、计算机赌博和辅助设备赌博(包括手机和平板计算机),又将受访者按易成瘾程度分为「无问题」、「低风险」、「中等风险」及「问题赌徒」。

经过统计学上的倾向评分匹配方法配对数据后,该研究发现辅助设备赌客虽一如所料,具有最高比例的「问题赌徒」,但同属网上赌博阵营的计算机赌博,其「问题赌徒」比例却远低于另外两组,只有8.8%;另外两组则为22.2%(辅助设备赌博)和19.2%(线下赌博)。

而计算机赌客中不论是「无问题」还是「低风险」的赌客,所占比例均是三组之首,具有「中等风险」的赌徒比例也低至只有6%。

若上述研究能反映现实,可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在调查数字上香港不见得有特别多人参与网上赌博,研究也显示计算机赌客似乎较为「理性」,但这并不反映网上赌客的全部情况。

最少就现时习惯手机上网的新一代而言,若他们惯用辅助设备赌博,所面对的赌博成瘾风险就明显高于线下赌客和计算机赌客。

早在智能手机未流行的2002年,就有学者提出「网络成瘾」与「网上赌博」可能有「双重成瘾」的讨论,但当时未有实质结论,而倾向认为网络只是作为媒介将赌博问题放大。

近年理大研究则提及,2016年的整体样本有19%的青少年被检定可能是网络成瘾者,但在45位曾参与网上赌博的青少年当中,却高达36.4%被检定为可能是网络成瘾者。

从赌注金额来看,东华三院平和坊指出常使用手机应用程序进行足球博彩投注的青少年,他们每月的投注额中位数为400元,是没有使用手机应用程序进行投注受访者的4倍。

事实上,不单止手机应用程序的「赌文件」可能令人沉溺其中,也有许多网上赌博是以游戏形式作包装,令到「网络成瘾」和「网上赌博」的界线更加模糊。

理大研究也发现,在有参与网上赌博的青少年当中,近7成都是参与「涉及金钱的网上游戏」,只有不足3成是直接在「网上赌场」赌钱。

据传媒报道,不少手机游戏网站都推出含赌博成分的游戏,玩家需先以真金白银兑换代币,部分游戏网站更让玩家可以赢得的代币换取现金券等礼品。

这些赌博游戏包括百家乐、大小、老虎机等,玩法与赌场无异。

不论这类活动属于「赌博」还是「游戏」,对参与者而言,都有可能面对「网络成瘾」和「网上赌博」的双重风险。

随着世界杯走向高潮,今天的网上支付渠道也较以往更为方便,如何更针对性地处理「手机赌博」问题,值得各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