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之痛
“精英”不代表一切,精英看轻中国象棋,不代表中国象棋就没有魅力。但问题是,中国体育的发展和经营本身就存在“畸形”。很多项目不是因为市场需要才得以兴起、发展、壮大的,而是随着“领导”的喜好和重视与否,上下浮沉的。这一点在非奥运项目的“棋牌”上体现尤为明显。 围棋为什么能大兴?领导重视。桥牌为什么能“闷头发财”?领导喜欢。一级一级往上看,地方主管部门为何会对围棋和桥牌的发展大开方便之门,你自己去想。 所以说,能否吸引“精英”的关注其实很重要,因为“精英”往往代表着风向标。 没有国际对抗,意味着没有吸引力 “传家宝”敌不过“舶来品” “品位低”只是象棋在这个时代所展现的自身局限性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这项运动还有个很要命的“缺陷”——没有国际对抗。 要说国际对抗,棋类运动中对抗范围最广的当属国际象棋,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舶来品”,众多出色的欧美棋手就好比一座座等着翻越的高山,杵在中国棋手面前。对于中国的国际象棋选手来说,他们从来不缺“挑战”,缺的是“征服”的能力。而即便是成功“征服”的次数有限,但那种走在“征服”路上的快感,就足以让这项运动在中国拥有庞大的拥趸。 至于说围棋,日本和韩国棋手的强大,特别是后者近年来在国际棋争中的表现,同样带给中国棋迷很多兴奋点,他们渴望中国围棋选手去“挑战”、去“征服”,去用实际行动告诉日韩棋迷——作为围棋的发明者,中国人本就该在这一领域做到最好、最强。所以,围棋运动的吸引力,也不缺国际对抗的土壤。 但在这一点上,中国象棋无疑是最弱的。东南亚勉强可以说有一些中国象棋的发展土壤,奈何总体竞技水平太低,无法跟中国棋手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对抗。缺少了对抗,缺少了国与国之间对话的“楚河汉界”,理所当然地降低了对棋迷的吸引力。 ■点评 国象是“舶来品”,围棋其实也很像是“舶来品”。因为围棋固然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近代棋争能发展兴盛,要感谢日本;现代棋争能如火如荼,要感谢韩国。韩国也好、日本也罢,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普及围棋的力度,足以让身为发明者的中国人脸红。 一方面,中国体育人不懂得推广、普及自己的“传家宝”,中国人讲究的是“泱泱大国、万邦来潮”,而不是我主动跑到你家门口讲自己好、玩推销;另一方面,中国人在文化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弱国心态”,假如围棋没有跑到日本“镀金”反舶,领导是不是还会非常重视?假如国象不在欧美上层流行,凭什么到中国傲视着法、子力都很类似,但群众基础却根本不在一个层面的中国象棋?
|
版权说明
本文标题:中国象棋之痛
1、《中国象棋之痛》一文由本站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投乐园网站不承担责任。